CN EN

分享

染服系教授李薇:人间走遍为归来,耕织不分夜与昼
2021.02.02

有的人走遍人间只为归来,砥砺前行只为初心;有的人不管有晴无晴都要登上险峰,一蓑烟雨便可慰藉人生。李薇老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最普通的坚持也能产生奇迹。

李薇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


2021年1月,云南卫视《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节目播出。李薇带来了作品《水墨丹青》,将中国水墨元素运用得如鱼得水,正如她所说:“对水墨的喜爱,就像一颗种子,早已经种在我的内心深处。”

“几十年前拿起了一支画笔,从此就没放下过。”

李薇对画画的喜爱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学画画并不是为了考学,拿起画笔画画只是因为喜欢。”李薇回忆,上初中的时候,她和一群爱画画的小伙伴,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小团体,相约去爬山、旅行,骑着自行车,带上几天的干粮,呼啦啦一群人就到一个地方就去写生。不远行的日子就在家里画画。

青年时代的李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生长在白云黑水间的李薇看过许多难忘的风景,也经历过当年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局。“那个时候防空警报经常响起,家里所有的窗户都要用胶带贴上‘米’字防震,当时经常外面的警报已经呜呜作响了,我们几个还在画画,什么也不怕。”当时一起画画的小伙伴们如今有不少成为了专业画家。

高中毕业后,李薇进入当地的服务局工作,这是当时人人称羡的好工作。她仍然坚持画画,一到周末就去镜泊湖写生,拿上纸和笔,带上干粮就出发,每次出去写生都会觉得自己“满血复活”,特别开心。她认为写生是临摹无法代替的,同样是画画,临摹的再好始终也是在模拟别人的东西。李薇说:“我写生的每一个对象都是真实的。比如每个人对同一朵花的描绘都不一样。当我不断用心去理解的时候,它的颜色、形状都会变成有味道的、有情感的,这时画出的作品也就有了灵魂。花朵有了芬芳,人物也有了神韵。”

青年时期的李薇毕业照

那些用来写生画画的时光于李薇而言是宝贵的,她会出于热爱去观察一朵花的盛放与凋零,去感知冬雪夏风中的四时变化,去描摹目之所及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这成为了她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不变的爱好,也为她日后实现理想埋下了金色的种子。

当时高考尚未恢复,但长期的写生练习,为李薇积累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在那个没有过多人生选择的时代背景下,命运为她提供了另一种可能——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的染织美术系(今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开始招收第一届服装专业本科生,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鼓励着李薇大胆尝试。

已经在稳定且体面的岗位上工作了五年的李薇,选择了重新参加高考,并且如愿以偿。虽然她从没想过能靠画画这样一个爱好考上大学,彻底改变命运。当时很多人反对她的选择,从科室的领导到家中的长辈,上世纪80年代,放弃一份好工作简直是离经叛道。但她和许多年前拿起画笔时一样从容而坚定,一旦做出选择,骨子里就只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热血豪情。

2周完成300张临摹作业

从坚持业余写生画画,到实现考学目标理想萌芽,这样的经历和际遇也造就了李薇日后作为老师在面对学生时的严格要求——或许是因为体会过其中的“乐”尽甘来,自己拿起画笔就难以放下,于是从大量的写生练习到不断激发灵感、鼓励原创,这成为了李薇课上的主旋律。她教授的课程《立体裁剪2》,疫情期间,转为四个星期的线上课。李薇要求同学们在两周之内,画300张临摹作业,鼓励大家通过临摹经典作品,提高审美修养和对服装造型的认知。此外,每个同学还需要在剩下的两周之内,完成10至30个设计创作作品。《立体裁剪2》,2周完成300张临摹作业。

李薇自己曾牢牢紧握在手中的画笔,让自己的学生也一拿起便难以放下,这其中的过程或许充满了几个不分昼夜的坚持劳作,也出现过数次想要放弃的焦头烂额,但每当一学期的课程结课,学生们拿着手里沉甸甸的作品时,记得最清楚的是“魔鬼”老师严格要求表面之下的悉心指导和不懈鼓励,是对创作与美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是再次拿起画笔时心里又多了一分的自信和笃定。而这些种种,也都曾是李薇对自己曾经更为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全都经历过的。

李薇与学生合影

她说自己小时候爱爬山,长大了也喜欢攀登山峰,去过的山峰都一定要登临至最高处,不仅为那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更是为了一点点坚持、一点点超越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李薇更是如此。从大学起,年年不曾间断的外出进行田野调查,李薇坚持了几十年。李薇觉得人生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像爬山,当你坚持走到一定高度了,因为累了或者其它原因不再去坚持,那上面的风景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此时再坚持一下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李薇常常和学生说,“当你累的时候要坚持,无路可走的时候更要坚持。”因为无限风光的险峰,始终怀抱的理想,只有到达了相应的高度才会不期而遇,催发出大气的格局,点亮灵感之光。

1995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水墨画展

2001年与中国留学生在巴黎

而在被看见之前,在超越自己之前,李薇认为所有的攀登与努力都是值得的,正因为经历了这些艰难险阻,才塑造了最终的、超越了昨天的自己。李薇总是让学生走看起来难走的路,是因为她知道那是条可以看见无限风光的路。对于看到过的好风景,她总想着让自己的学生也能看到。

她自己也在不断学习,除了经常邀请业界大咖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她反复观摩最新的展览,尝试与顶峰的人共事。2016年,李薇在著名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拖的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拖对她说,“你的作品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你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李薇立即谦逊地回答,“我不是。” 但是来自业界同行的肯定与鼓励令她欢欣鼓舞。

李薇与著名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拖

2002年,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校学习期间

2002年,李薇与法国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renata,她收藏了李薇多件服装设计作品。

李薇与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alberelbaz

李薇与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邀请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开设讲座

带领学生到著名影视服装设计师、《甄嬛传》服装设计者陈同勋的工作地参观学习。

有时她像个牧羊人,时常站在学生们的身后监督督促,不让学生们跑偏、懈怠;有时她又像个引路人,身体力行地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道路,向学生们证明坚持和努力有用,今天在稿纸上勾勒出的一笔一画,都可能成为未来作品中的一针一线,坚持不懈的练习能够扛起未来创作的潇洒从容;更多的时候,她像一座远在天边的山峰,一座不断超越自己的山,所有人抬起眼就能看见,每次抬眼看山仿佛又高了些,向群山呐喊就会得到回应。

“我把我的灵感给你。”

李薇上大学时国内服装设计尚处于萌芽发轫的阶段,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出身的老师、教材,更不用说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一切从零开始。虽然当时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还是自己的专业学习都处于发轫的起步阶段,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的心很齐。

李薇上大三时,伊夫·圣罗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中国办展览,全班五名同学前去帮忙办展,李薇便是其中之一。“印象很深刻,当时他们带来的服装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品质都非常好,有些甚至比今天的作品还要好,虽然是服装专业的学生,我们当时的能力和水平和对方相比是远远达不到的,但是有机会能看到、接触到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1985年伊夫·圣罗兰与中国的学生在一起

回想起这段经历李薇依旧感慨万千,当时和同学做的也都是一些帮忙给模特穿衣服、修改填充服饰之类琐碎又细致的辅助工作,但这短短半个月间让李薇看到了当时顶尖服装设计的品质、细节,以及自己和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并没有让她对前路产生怀疑,反而使她在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世界上最优秀一代服装设计师的魅力和风采后,更加坚定了向前辈学习,走向顶尖之路的信念。

1985年,参与布展的李薇

或许是李薇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朝气蓬勃的自信也感染打动到了周围的人,当时她既不会英文,也不会法文,在协助办展的过程中其实在语言上与伊夫·圣罗兰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是在开展的前一天,伊夫·圣罗兰给同学们签名,给李薇写的是:“李薇,我把我的灵感给你。”李薇当时也没想到,这样一位誉满全球的前辈会给自己写这样一句真诚而恳切的话。

接过写着这句话的签名,也像是完成了一场接力赛的交接,无形之中前辈就把接力棒交到了她的手上。或许从那时起她心里就埋下一个种子,那险峰或许她也能攀,那无限风光或许她也能看。

多年后,李薇成为了许多人的老师,站过险峰看过许多的风光之后,除了在专业上精进之外,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朋友、后辈,甚至未曾谋面的外系同学有事相求,她都会竭尽所能予以帮助,如同一位经历过艰难险阻的人,总期望后来的人能多从自己这里获得一些经验,少走一些弯路。而面对自己的学生,她更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她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一些灵感和体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路,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她一边用最坚韧的一面去抵御世间的风雨完成自己的理想,她一边又用最温柔的一面去保护学生们的天真和热情,蓬勃百态的创造力在她的指导和保护下萌芽生长,几十年如一日,完成着一次又一次像四季更迭的交接轮回。

应海南省政府邀请,为2021年2月即将在三亚举办的锦绣中华-海南黎锦服装秀做预备。

在严格的教学之外,李薇也在不断挑战自己,虽然已经拥有了无数奖项和荣誉,但她遇到比赛还是会参加,纵使同龄同资质的人都选择当评委或者不再出山,李薇更乐于当一个挑战者,无论是否得到认可。

同时她也时常鼓励学生们参加比赛。李薇老师为研究生开设了《设计一》《设计二》课程,要求上设计课的学生必须参加大赛,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只画张作品图就成,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制作完成。李薇认为大赛特别锻炼人,每一次参加大赛都是一次升华。李薇要求同学们不能抄袭和模仿,必须有感而发,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提升自己。无论结果,不论成败,每一次只要有想要去挑战的心性,每一回只要实现了心中的想法,就不枉费此前的苦心和坚持。

李薇老师带出的学生,几乎都有在大赛中获奖的经历,有些同学更是多次获得大赛奖项,而且是重要的国际奖项。李薇带领同学们努力争取的,是每一个大赛才能提供的锻炼机会,也是每一个可以精心打磨、完美实现的灵感,这个和灵感有关的接力赛,李薇乐此不疲。前不久,方小为荣获2020中国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三项专项奖,李薇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拥抱新生

虽然很推崇“老工美”时代的精神和氛围,也坚信靠手练出的造型基础是电脑和软件无法替代的,看起来坚守旧传统的李薇其实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相反始终“爱玩”的李薇是一个非常乐于拥抱新事物、新媒介、新玩法的人,从蕴含了声光电效果的屏风,到3D打印的设计和服装,李薇觉得无论是人还是事物都是在运动中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能不断产生新变化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

3D屏风 李薇

3D服装 李薇

李薇不仅面对新生事物是这样一个开放姿态,在面对一茬又一茬个性张扬的新生时也是如此——面对个性迥然不同的学生们,李薇同样也在严格的表象之下展现出广博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李薇的课程上往往对每一位同学都有着极高标准的要求和不小的作业量,但她始终尊重每一位同学独特又新奇的想法,无论这想法在旁人看来是否幼稚,是否难以实现,她始终都会去鼓励每一位同学去动手实现想法,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又曲折的,但她都会予以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而受到老师鼓励的同学们,因为这样的一份鼓励和信任,也让自己在动手实践中更加自信也更有力量,往往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而自发地泡在工作室忙碌,此时他们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更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只是想单纯地完成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做好一件自己想为之骄傲的事。

当李薇所带的课程结束时,结课的成果展示经常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基本每位同学都能拿出高水准又极富想法个性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里丝毫看不到老师的风格,却能看出老师对他们在整体和细节上精妙的影响。

或许好的老师就是这样,既有对传统中那些宝贵品质的坚守,又有敢于拥抱新生海纳百川的气度。教书育人,教的不仅是课本更有广袤天地、浩瀚宇宙;孕育的也不只是可塑之才,更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教人不止于技法,更有审美和品格。

李薇工作照

虽然上课的时候很严肃,但私底下的李薇却非常平易近人,带着东北人身上特有的一股爽朗大气,常常在课外跟学生打成一片,不仅会以前辈和老师的身份去鼓励开导学生,更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探讨和思想上的碰撞。而在面对前来观看学生作品或服装秀的观众时,她总会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说“看,这是我学生的作品,很棒吧!”

李薇工作照及指导学生的场景

2016年,李薇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并与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学生一起做workshop。

对李薇而言,人生阅历中的挫折也好、喜悦也好,唯有经历过,才是财富。没有一步登天的天才,也没有忽然闪现的灵感,有的是积跬步至千里后,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一瞬,是无数基础练习后,经历过失败和成功才能铸就的传奇。

李薇认为所有的人生积累,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人生财富。甚至早年稳定且枯燥的办公室文员的生涯,在李薇的人生中也被视为可贵的经历,让她因而拥有了踏实严谨的工作习惯,能够在无数个独自耕织的夜与昼中步履不停,奋力前行。

李薇老师授课现场

从服务局的机要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第一届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再到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的教授,李薇一路蜕变,带着“老工美人”身上的侠气,努力做命运的掌灯者,学生们的引路人,不计得失,活得精彩。

我们常常会怀念过去的大师,从近代到当下,怀念他们的坚韧不拔,怀念他们的文人风骨,怀念他们在漫漫长夜里以身为炬、照亮前路。可我们也时常忽略了身边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良师益友。“老工美”和昔日大家已经渐渐成为历史记忆,可他们的精神与传统,却定有后来者。李薇老师的存在便是这样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漫漫人间路,归来仍是少年,不分夜与昼,前路无惧亦无忧。

李薇作品欣赏

《夜与昼》Night and Day

绡、水纱

Gauze, gauze

150cm×160cm

2001

作品吸收了中国水墨韵味和意境,韵有老子的“有无相生、昼夜交替、黑白相倚、阴阳流变”的哲学意味。追求单纯中的丰富、虚空中的气韵。以中国大文化为背景,以现代服饰的表现语汇,抒发了洒脱、高贵和融于天地之间的情怀。

《青绿山水》Turquois Landscape

绡、水纱

70cm×150cm

2009

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与意境,以黑、白为主。在色彩自然的过渡与渐变中又呈现出一抹幽绿。线条自然流动,图案大气写意。结合柔软的丝质面料、简约大方的廓形,表达出清幽飘逸、自由随性的状态。

《新中式》New Chinese style

绡、水纱

70cm×110cm

2010

作品在民国旗袍的形制基础上,以更轻盈流动的方式重新解读传统。旗袍上的图案采用面料再造的手法,原创并独具特色,细节中实现整体视觉的协调与审美的享受。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与故事。

《新中装》New Zhongshan suit

70cm×150cm

2014

中山装是现代中国标志性的男士服装,一直对艺术家、设计师和潮流引导者充满吸引力。在这个系列的中山装作品中,通过面料的改变,摆脱了传统中山装的挺括用料习惯,也消解了中山装历来的严肃与庄重;柔软的丝绸材料的釆用,使服装回归日常与自然,呈现了舒适、松弛、随意的状态,让服装与人更默契协调,也让生命自在、随性而自由;面料的褪色,寓意着时空的变迁。整体营造出了一种更为放松和当代的感受和氛围。

《红色畅想》

绡、水纱

70cm×110cm

2014

作品将中国传统的大红色与水墨意趣相结合,好似墨滴在红色的水流中晕开,又似一滴红墨在黑墨中自由流走。明艳夺目的红与沉静内敛的黑两相交融,形成无穷无尽的变化。

《3D水墨》3D INK

3D打印

60cm×110cm

2017

《3D水墨》服装,通过3D打印技术,一次成型,省去了传统工艺的多道工序及制造快捷特点,实现在人体上服装造型的自然随机变化。可以让设计思绪自由延展,随体赋形,细节立体灵动,肌理变化妙趣横生,是设计与科技的完美组合。呈现出3D服装在当代科技支持下的全新面貌,展示了技术时代下的设计新概念。3D打印将会给服装设计、制造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3D打印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贡献是前瞻性的。

《清、静、远》Pure Distant Sill

绡、水纱

110cm×800cm

2010

作品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形式,体现水墨山水的灵动大气和空间感。壁挂中飘浮不定的感觉令人想到时间和生命的流逝, 吊染工艺和水纱面料的堆叠存在一种不确定性,似云非云、似山非山,使人瞬间被其打动。

文:胡思凡 清华美院学生记者团

图: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 李薇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