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在清华上一堂玻璃艺术课是什么体验?
2021.11.16

视频截图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形容玻璃材质:“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在大工业生产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中,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比起玻璃漫长的发展历史,玻璃艺术发轫不过60余年,但在晶莹剔透的材料质地和绚丽多彩的造型语言背后,玻璃艺术所承载的那份浪漫深厚的人文内涵依旧熠熠生辉。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在2000年成立了玻璃艺术专业,率先将玻璃艺术引入高校,致力于“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清美工艺美术系副教授李静一直身体力行地传承和推广玻璃艺术,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推进玻璃艺术发展。

《五色石》 李静作品

有无限可能性的艺术形式

“每当我和别人说自己是做玻璃艺术的时候,对方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如果在国外的话,大家会问你是不是做圣诞球的,如果我在国内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总说你是不是做高脚杯的。”从事玻璃艺术十余年的李静这样描述大众对这一行业的印象。

在李静看来,玻璃艺术是一种开放的、有无限可能性的艺术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承载功能之美的工艺形式,与家居、日常用品的设计息息相关,也可以纯粹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而存在。

《人工自然》李静作品

玻璃材料通过工艺处理后所呈现出的通透感与折光性,使其拥有了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材料美感与形式美感,从而能达到许多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玻璃艺术也因此而具有广阔的艺术空间。

从玻璃到玻璃艺术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玻璃的制作还离不开大型工厂。设备材料的要求、运作成本和难以驾驭的工艺等问题,都限制着玻璃进入艺术创作的私人工作室。直到以Harvey Littleton为首的艺术家们发起了“玻璃工作室运动”,解决了工艺上的问题,玻璃才拥有作为创作媒介的可能性,玻璃艺术由此而生。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玻璃艺术的工艺门槛难以忽视。李静也提到,创作过程中作品设计能否成为现实是一大问题,如在他的艺术作品《钻石》中,他运用“文人石”这一传统元素,结合新的材料,对当代审美提出了新的思考。在制作过程中,玻璃如何与人造钻石相融合、如何通过工艺实现更好的展陈效果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挑战,技术上的问题层出不穷。

《钻·石》 李静作品

李静的作品大部分通过吹制工艺完成。吹制法是玻璃工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需持一根长约1.5米的空心铁管,一端蘸取玻璃溶液,之后在另一端吹气,形成玻璃料泡后用木勺、镊子等工具将玻璃塑形,降温定型后形成玻璃制品。

李静在授课中

塑形过程中,需不断在炉中加热玻璃料,使玻璃料保持半软化的可塑形态,因此需要不断循环加热、塑形、打磨的操作。同时,软化状态的玻璃极难把控,需要时刻根据玻璃的状态调整转动的速度、方向和角度。倘若不能保持玻璃料均匀附着在管上,变形的玻璃料就会在离开高温环境后快速降温定型,无法修改,只能从头再来。

除此之外,熔炉的高温环境也带来了更多的考验。取料和加热时需戴上眼镜或护目镜才能够抵挡熔炉的热度,工作台附近温度高达三十度,工作室内需要放置工业风扇和洒水器用于降温,在操作时被烫伤更是常事。

清华美院玻璃艺术的课堂上

在高失败率的工艺操作中,同学们也得到了更多磨练的机会,从而更加熟悉工艺流程,增加自身的材料敏感度,把握玻璃的料性,也对吹制过程更富有耐心和条理性。

同时,李静认为,技术锻炼对于玻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但艺术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他将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结合二者,全方位地进行艺术教育。

学生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

对于李静个人而言,艺术创作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表达的方式。作品《Living With Bubbles》呈现出人在自我包裹状态下的各种心理状态。透明的气泡正如一层看不见的隔膜,将自我与外界相隔绝开,它们有的似茧,严密地包裹着内心世界;有的正在碎裂、被冲破,而破碎的气泡却又锋利、充满攻击性。玻璃看似坚硬却又易碎,看似透明开放实则充满距离,将在自我孤立与自我保护中相互拉扯的矛盾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复杂的心理机制源于李静初到美国求学时的心态,彼时,学习史论出身的他需攻克玻璃的技术难关, 又要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当下的艰难与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困扰着他。

因此,李静不断地与自我对话,调节求学的心态,在自我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考,成为他制作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

《Living With Bubbles——隔绝》

《Living With Bubbles——破茧而出》

《人工自然》系列则缘起于李静在美国游玩时偶然看见的一个不锈钢花坛。他以盆栽艺术为造型灵感,试图通过玻璃呈现出自然与人造景观之间的矛盾。玻璃植物逼真且动态感十足,玻璃与金属材料带来的工业美感与仿真的植物造型之间张力十足,精致的纹理与通透的光泽十分唯美,却又彰显了人造景观中僵化的现代审美。这组作品将玻璃的材料美感发挥到极致,表达了对工业美学和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人工自然——竹》

《人工自然——盆栽》

《皇冠——扭曲》

玻璃艺术于李静而言,是向内自我探索的方式,也是他反思社会的渠道。他认为艺术家始终需要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感悟,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与此同时,作为日常用品的玻璃也并非被排除在艺术范畴之外。李静认为玻璃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玻璃艺术从来没有从日常中消失过,也无需与生活脱钩,日常使用的玻璃花瓶、首饰盒也自有其功能之美。

或许,在当代语境下,让艺术回归生活、融入生活,不刻意地将艺术与生活划界,也是一种表达的自由。

李静,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工艺美术系副教授。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同年前往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玻璃工作室,学习意大利传统吹制技法,2012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学术研究方向为当代玻璃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作品共50余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部分作品入选美国《New Glass Review 35》和《Art Glass Today 2》。

(来源:人文清华公众号)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