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取精微 抒广大
刘巨德
春天,枣树发芽很晚,裸露着枝丫横生的真骨,密密扎扎;入了秋,则果叶繁茂,华冠层层叠叠。
面对纷繁庞杂的场景,我们学生总是望而生畏,祝大年先生则特别有兴致。在他眼里,那无穷无尽的层次和丰富复杂的变化,正是大自然生命的美妙所在。
记得他坐在老乡的房顶上,对着两棵春天的枣树,一画一整天,一动不动。枣树倔强的枝干曲折盘旋,节节回顾。祝先生稳健的钢笔线有条不紊地画出了所有细节的脉络和筋骨。他清晰的头脑和一丝不苟的耐心当时真令我吃惊,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对自然如此精微的观察与写生。
第二天清晨,祝先生依旧爬上这座屋顶,继续画那两棵枣树,并把西边的田野、东边的牧羊人也移入画面,经天营地,一幅笔调稠密浓重、充满生机、有情有理的田园诗般的创作就这样诞生了。
看祝先生画枣树,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祝大年先生的画展中,我又看到这幅枣树,它仍然那么新鲜和动人。
我静静地看了又看,回忆祝先生当时说:“画和树一样都有生命,写生要去领会生命。”我似乎明白,仿佛他当时进入了枣树的体内,静静地从里面去感觉,也过着枣树的生活一样,上接天、下通地,深入大自然心灵的深处,倾听着枣树的呼吸。他写生的枣树,无疑是他生命的延续。
虽然,祝先生只视这些钢笔线描写生为重彩绘画创作素材。但是我想,钢笔线描和工笔重彩形成了祝先生从生活到艺术的独特创作技法,这种技法极其适合他那沉静入微的艺术风格,并把他的绘画风格推向了极致。
我深感祝先生作画笔细而气足,精微中见法度,繁密中显空灵,寓写实于抽象的内涵中。特别他在协调博大与精微以及实中求虚、求神的关系中,是多么得心应手。他所追求的境界是大美、壮美与精微之美的高度和谐。
“大美不言”,具有大美境界的祝先生常以实生虚,以幻写真。他说:“虚不等于模糊。”在他的画中,找不到一丝模糊不清的结构。他运实于虚的作品风貌,从远处观之,明显感受到宏大的灵性虚空。《森林之歌》给予我们的空间感受,是他成功地以实生虚、以幻写真的杰出作品。这是祝先生把传统重彩壁画和宋人山水画作了进一步延续与发展的结果,其独特而完美的东方画风,无疑是当代中国重彩画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之所以产生杰出的创作,是因为他观察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在创造,并能将所视的形状与色彩赋予新的生命和精神。
记得祝先生曾启发我对枣红色的感受,他说:“枣红,浑厚而不闷浊,明高而不刺目,是我们民族的国色。”祝先生对枣红色特殊的品味,体现了他审美的素养和秉性。我欣赏他的画作时,深感先生的画品和人品放射着枣红色一般深沉美丽的光彩。
回想在艺术教育荒芜的年月,我有幸得到祝先生教诲,受益良深,永生难忘。
原载于《装饰》1995年第1期
作品欣赏
《李村大枣树》 祝大年 1972年
钢笔画 38×53cm
《李村大枣树》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工笔重彩 82.5×118.5cm
《李村秋实》 祝大年 1972年钢笔画 39×53.5cm
《李村秋实》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工笔重彩 82.5×125.5cm
《黄山云气》 祝大年 1973年
钢笔画 52.5×52.5cm
《黄山云气》 祝大年 1980年
工笔重彩 80×63cm
《傣族之家》 祝大年 1978年
钢笔画 39×54cm
《傣族之家》 祝大年 1978年
工笔重彩 72×100.5cm
《原始森林》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钢笔画 53×38.5cm
《原始森林》 祝大年 20世纪80年代
工笔重彩 123.5×84cm
《美人蕉》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钢笔画 45×90cm
《美人蕉》 祝大年 1987年
工笔重彩 77×148.5cm
《腰鼓树林》 祝大年 20世纪70年代
钢笔画 39.5×110cm
《腰鼓树林》 祝大年 1989年
工笔重彩 107×142cm
《罗梭江畔》 祝大年 1980年
钢笔画 39.5×106.5cm
《罗梭江畔》 祝大年 1983年
工笔重彩 112×299.5cm
《佤族姑娘》 祝大年 1982年
钢笔画 39.5×54.5cm
《佤族姑娘》 祝大年 20世纪90年代
工笔重彩 69×102.5cm
展览现场
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6日-2022年3月20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总 策 划
鲁晓波 杜鹏飞
学术主持
苏 丹
策 展 人
杜大恺
项目统筹
王晨雅 孙艺玮
策展助理
赵 晨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杨 晖
展陈设计
刘徽建
展览执行
刘徽建 孙艺玮 高 宁 李安吉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特别鸣谢
祝大年家属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