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聚焦两会】清华美院副院长曾成钢提议把屈原文化公园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还提议拆除公共文化场所围墙
2022.03.09
2022年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副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畅谈了今年参加两会的感受,并向两会积极建言献策。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美院副院长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曾成钢

为十四五开了一个好头,振奋、给力,有信心

聆 听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有三个强烈的感受。

首先是振奋。 过去一年,疫情仍然在方方面面影响我们,但仍旧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等等,这一系列成果意义非凡,为十四五开了一个好头,为奋进新征程注入了强大力量和信心。

其次是给力。 政府报告中多处提及教育,总理说“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等等。 这些措施暖心、给力、提振人心,给了大家更多干事情的动力! 最后是信心。

当前国内外局势复杂,面对百年变局和疫情交叠,政府报告巨细无遗,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深刻感受到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感受到人民共克时艰的意志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巨大潜能,我对国家、对民族、对来来充满了信心!

关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园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的提案

长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为了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年国家启动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协调推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推进保护传承、环境配套和文旅融合。宜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更是屈原文化的发祥地,当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屈原文化公园,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愿景相一致,建议将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试点,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战略支撑。

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壮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宜昌市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江风景萃集于三峡,而宜昌又是三峡的点睛之笔。宜昌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节点,它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宜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足够的文化丰富性。第二,屈原文化的发祥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高洁品格和艺术成就,是楚文化的代表,更是长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屈原文化公园,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建设的基础条件。目前公园选址、规划已经就位,一批国家级的深化设计正在有序推进,展示宜昌对屈原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视力度与坚定决心。

关于拆除公共文化场所围墙的提案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设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角色。为了鼓励人们走进参与公共文化场所,把公共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市民的参与度往前推进,建议取消公共文化设施的围栏,让公共的归公共,让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 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部门出资修建,免费为群众提供的文化学习平台,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肩负知识传递、文化培育的使命,其本质是“共享与开放”,它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其次,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9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与此同时,文艺工作者为了推广美育,把室内的展览移步户外,把展厅的藏品放到公园,种种努力都是为了美育的普及与传播。文化设施的附属绿地和室外空间是重要的文化辐散地带,通常有着非常好的景观、绿化、雕塑、展示等配套设施。打通围栏,就是打通市民与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后20米

第三,2016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单位大院和公共文化设施要率先逐步打开作为表率。多地响应号召,根据自身条件“拆围透绿”,与市民开放共享的公共场所。今天社会在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形态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要求城市管理者与时俱进。第四,随着教育和美育的推广,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逐年提升,社会自觉和文明进步逐渐成为主流。拆除公共文化设施的围墙对于消除文化隔膜,普及社会美育教育,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幸福指数等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拆除公共文化场所的围墙,并不是“一刀切”。“拆围”需要有规划和制约,更要树立原则,加强管理。拆除的区域做好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的衔接设计,不能拆除的可将封闭式围墙改造成通透式围墙,透出内部绿地景观,要和群众共享公共文化空间和绿色资源。

(资料提供:副院长 曾成钢)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