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回眸 | 一流无止境 扬帆但信风
2022.04.20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365个日夜流转,增厚了岁月的年轮,汇聚起不断升腾的前行力量。

清华师生清晰地记得,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21年4月19日,在建校110周年校庆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高度肯定学校110年来的办学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学校未来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一年时间很短,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依旧清晰可见、历历如昨一年时间很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清华师生心中久久回响,恰如战鼓声声,催人奋,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加快迈进、勇开新局。

灼灼其华

日历翻回2021年4月19日。带着对清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视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看望正在训练的清华大学篮球队运动员、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清华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位特别的“学长”都念兹在兹、深有感情。

5年前,在致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肯定清华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嘱托,声声入耳;前行,力量倍增。

第一时间,清华大学党委迅速部署,制定行动方案,从7部分25个方面推出重点举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置于统领全局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扣时代脉搏,牢记“国之大者”,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立仪式

2021年4月2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的第二天,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立。

设立数学与应用数学八年制专业,培养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求真书院是清华大学继“学堂计划”“强基计划”后,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探索。

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清华大学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近年来,学校建立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全面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挑战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多样成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注重培养博士生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需求推动建设具有清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高水平专业学位项目。

勇攀高峰是总书记的期望,更加出彩是清华人的使命。

2021年9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清华大学高质量通过。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心谋划,大胆实施,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清华大学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出经验、出示范的重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丝丝相扣

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一流大学要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必须自觉履行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年内,清华大学相继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集中精锐力量投向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向着一座又一座新的科学高峰奋勇攀登。

创新路上,“赶考”仍在继续。

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这一年,清华大学和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参与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第四代核电技术落地,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医学院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获批上市2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成果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8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彰显了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力量。

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华步履坚定。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构建“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建设体系,实施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工科发展规划、理科提升计划,编制医学学科发展规划,不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健全新型智库体系,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创新。

创新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是清华不变的血脉基因。

泱泱大风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证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习近平总书记向王大中颁奖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位在清华学习工作68年的长者将此次所获奖金全部捐献给学校,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以鼓励后学奋进努力、成才报国。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王大中的人生与祖国核能事业紧紧交织在一起。他矢志建堆报国、建堆育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清华园中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定义,也是对培养造就一流教师的希冀。

期许灼灼,在清华园里栖息生长。

为了教育引导更多教师以成为“大先生”为目标,清华大学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坚定把稳政治方向,严格把好人才政治关、师德关,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深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学术职责共识,大力宣传表彰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支持培养教师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十年磨一剑、心无旁骛向“大先生”进发……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清华大学笃定前行,活力竞相迸发。

这一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国际顶尖数学物理学家尼古拉·莱舍提金教授、世界顶级医师科学家黄天荫教授等一批杰出人才入职清华。5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5位教授入选第二批清华文科资深教授。钱易院士家庭入选首批教育世家,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历史上的清华,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构成了校园里闪耀的灿烂群星;如今的清华,一代代年轻教师在前辈的影响下,热爱学术、倾心育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在传承中萃取绵绵不断的力量,清华大学更加坚定信心——“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欣欣向荣

2021年4月19日,西体育馆内,面对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从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出发,清华大学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模式、载体、手段,传承弘扬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传统,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学校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针对性,深化课程思政、导学思政;传承“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传统,加强体育课程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增进美育和劳动教育,大力营建“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美丽校园;打造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教育平台,构建全频谱学生发展支持体系,持续建设优良学风……

指导思想一旦落地,便会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让每一粒饱满的种子拥有向上的力量。

清华田径队获得“十二连冠”

这一年,体育赛场上,清华捷报频传。杨倩斩获东京奥运会首金、李俊霖折冠全运会男子800米、清华男篮蝉联CUBA全国总冠军、清华田径队实现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十二连冠”……

这一年,1400余名清华师生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参与国家体育场等7个场馆22个领域的志愿者工作;1048名师生参加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庆祝大会志愿服务,在付出与奉献中收获成长。

这一年,多个院系师生深度参与建党百年、北京冬奥等重大项目的设计攻关工作,在科学、人文与艺术的融合中启迪智慧。

这一年,清华学生超算团队实现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四连冠,为创新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年轻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年前的清华四月天,习近平总书记赞叹清华园中一片欣欣向荣。

又是一年春到时,这方热土花开枝头万象新。

一年来,清华大学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努力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出经验、出示范。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党史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

接受中央巡视,扎实开展巡视整改,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持续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定发布“十四五”规划、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各项事业。

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

在全局中落子,于大局中推进。站在新百年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所见更加深远清晰,使命感愈发强烈勃动。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力的行动,积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文:来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