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校友访谈】苏绣传承人姚兰:从指尖传承至笔端创作,做苏绣故事的讲述者
2020.10.13

姚兰

工艺美术系2014级硕士校友

江苏省青联会委员

入选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人才,获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等

曾作为核心主创之一,参与了多件国礼、重要苏绣作品《中国大飞机》、《玉兰飘香》等的创作

创建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姚建萍为其母,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前言

2020年8月22日,在充分遵守国家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八名支队成员相约苏州,一同迈入坐落在金鸡湖畔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近距离欣赏苏绣艺术作品,并与美院校友、苏绣传承人、设计师姚兰进行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对话。对话围绕姚兰的幼年成长环境、清华学习生活、苏绣传承经历等主题深入展开。此外,姚兰还就艺术变革对手工业影响、非遗传统与当代设计交流形式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支队成员在聆听姚兰讲述

专访短片

01丨选择苏绣:

从背景到认同

1990年,姚兰出生在苏州镇湖。镇湖,是中国刺绣艺术之乡。

“小时候,我以为世界上只有刺绣一种职业。”

刺绣,自姚兰出生便渗透进她的生命。镇湖有八千绣娘,姚兰的奶奶、外婆、母亲、姑姑们,都以刺绣为业。很小的时候,姚兰便在母亲的陪伴下玩起了针线。但从八个月到五岁这中间四年,母亲姚建萍的角色是缺失的。学姐回忆,95年母亲苏绣学成归来,便一头扎进了周恩来总理肖像的创作中。这是一件双面精微绣,也是母亲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人物肖像双面绣作品。既是人物肖像,又是双面刺绣,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这件作品,母亲姚建萍花了近八个月的时间,一改再改,绣得很艰难。但姚兰很理解母亲:“她绣完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自己的挑战,其实也是想给家人一个交代,让家人看看她拜师学到了什么东西,学成了什么样的水平。”1998年,周总理肖像《沉思》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母亲绣像的执着身影,自此深深地扎根在姚兰学姐的记忆中。

但对于苏绣传承人身份的认同,是她到大学才逐渐下定的决心。姚兰自己形容道,小时候其实没有做过特别明确的选择,“是一点一点转化过来的”。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洪兴宇老师是她传承人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赞成、支持她选择苏绣传承人的工作。“老师不仅在专业方面,还在自己事业的选择、人生规划方面都给了特别好的引导。”在洪老师的建议下,姚兰修读了由苏富比艺术学院、清华美院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苏富比艺术管理项目。在苏绣传承工作之外,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访谈中,学姐还提到一位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老师:张弓。张老师说的一番话令她受用至今:“我们现在的努力程度,如果在我们父辈的时代,可能无法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同理,凭着我们父辈的刻苦,如果他们出生于我们的时代,可能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一个人的成功有太多的因素影响,是个人的努力,也有时代环境的成就。我们有幸生于当代,也应当更加刻苦努力才是。”这个跨越时空、直击心灵的问题,是姚兰在清华求学过程中特别难忘的一段回忆。

刺绣馆作品

02丨高度和广度:

使用,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从清华美院毕业之后,姚兰即投身于苏绣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品牌的创建和运营,希望从高度、广度两个方面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姚建萍刺绣艺术”是姚兰的母亲姚建萍主理、姚兰协理的品牌,旨在将中国传承两千多年苏绣艺术的标杆高高举起,为后人研习苏绣提供教材和样板。“我们进行传承创新,但是它依旧是艺术品等级的品牌,我们就是去做苏绣能做的最好作品,让后人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最精品,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姚建萍刺绣艺术”的所内涵在——勤于研习,精无止境。2012年,安德鲁王子代表英国女王接收藏品《英国女王》苏绣肖像作品;同年10月,苏绣品牌走近法国巴黎秋季艺术沙龙;2014年,部分外国领导人夫人一起动手体验苏绣,姚兰作为年轻的苏绣人,向她们介绍苏绣工艺的精粹。

而“姚绣”与“姚建萍刺绣艺术”不同,这是姚兰新创的市场化项目,其代表的苏绣的广度,脱胎于苏绣新人的希望——更积极主动地扩宽苏绣融入生活的渠道,以展览加市场的模式,打开苏绣与年轻人接触的创新维度,让非遗走进生活。将苏绣融入腕表、融入项链耳环,设计DIY绣卡让普通人根据教程就能体验工艺。同时,还能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独家定制饰有苏绣的沙发、屏风、挂画等家装之物,相较于苏绣艺术作品,这些被附着于用具之上的苏绣图案更加新颖别致。“我们希望可以把中国的故事、中国手工艺的故事通过一件非遗产品呈现,我觉得这是非遗传承的新方式——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创新转化获得活力,而非仅依赖同情心。”

姚兰创建“姚绣”品牌,开启市场化之路,不是对上一代人努力的颠覆,而是对当下时代的探索。

姚兰在介绍双面绣作品

03丨设计赋能:

从指尖至笔端,传统工艺的再生

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耳相授来传承。姚兰团队的“姚绣”品牌则致力于借助新时代设计让传统与现代进行跨时空交流。

设计为传统工艺赋能。“苏绣本身无论是从工艺复杂度还是从适用范围来看,都已登峰造极。凡是针线可以扎进去的地方,都可以运用苏绣工艺。然而这种工艺如果没有经过当代设计的转化与加工,仍会脱离当下人们的生活,无法为大众接受与欣赏。”

苏绣艺术的未来,一手是工艺,另一手就是设计。

因此相较于其他设计行业,苏绣设计师的职业要求更高,设计师不仅要有别出心裁的设计创意,更需有扎实深厚的苏绣工艺基础。如果不懂苏绣工艺,做出的只能是浮于表面的跨界设计,只有扎根、深耕,才能创造出直击核心、融汇情感的秀美大作。

做苏绣设计,需真正悟得这一绣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将创意无缝相融。姚兰团队中有的设计师,从事工艺研究已近十年,能看懂所有针法,能评估需要绣制的时间,知道苏绣作品的品相级别,甚至都熟悉到整个创作团队的哪位绣娘更适合来绣某个部分。

选择非遗,投入给行业的时间成本是很大的,从工艺到设计,与传统磨合的过渡期必不可少,五年,只是个基底数字。姚兰说:“我很感激最后留下来的人,他们和我一样,是带着情怀来做这件事情。”

学习苏绣的小姑娘

04丨疫情之下:

潜心修炼,迎来“金福报春”

疫情初期,姚建萍老师正在绣她父亲的肖像,打算作为她父亲90周岁的生日礼物,没有商业活动的邀请或是慕名而来的拜访,清净的生活让姚老师能够醉心于她的艺术创作。

但姚兰带领的团队却面临困局。2019年底,团队为新一年的到来筹划了诸多活动。这支干劲满满的团队本打算让姚绣品牌进行一次华丽的公开亮相,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阵脚,整个团队都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那时的状况对我们来说非常糟糕,相当于所有线下的展馆是不可开放的。”

“团队不可能解散,一个人也不能少。”姚兰表示出了决心,她作为负责人,既需要自我冷静,也需要为整个团队稳定军心。随后,团队转变方向,线上复工。一方面,将二三十年积累的作品重新梳理,调整入库,建立新的电子仓储系统留存档案;另一方面,与中国文联等机构合力举办抗疫活动,绣制抗疫作品,响应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倡议,“用民间文艺作品,书写人民,讴歌英雄,鼓舞斗志,温暖人心”。

疫情期间,团队中有武汉的同事被困在家乡,苏州也前后多次派出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面对此情此景,姚兰“坐不住了”。

“作为刺绣行业工作者,我没有办法代替他们去冲锋陷阵,没有能力代替他们去救死扶伤,但我们很想做些什么表达感谢。”在与母亲姚建萍老师商量后,姚兰学姐组织团队开始绣礼的制作,他们选取中国最祥瑞的金色“福”字为绣品基样,起名为《金福报春》,献礼抗疫英雄。团队将376件作品交由苏州卫健委,由其再次转交至376名医护人员。

姚兰在向队员介绍苏绣作品

05丨在苏日常:

融入生活与创作的江南气质

“我的微信签名叫7X24小时在线,其实我还真就是这状态。”姚兰笑道,她直言自己还是个“草根创业者”,如果想做好一件事情,酣畅淋漓不留遗憾,要拼要闯不能畏难。“我前二十年都在努力学习怎么做一个好的艺术家、设计师,去创作出接近成功标准的作品。”但是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还需要摸清市场,接受社会检验。“我的位置角色,是成为帮助团队避坑的那个人。”

姚兰毕业后选择回到苏州,是因为苏州这座江南城市给予她的“归属感”。她这样形容:“它就像一个双面绣,一面是传统,一面是创新。” 北上求学之后,在与北方磅礴大气的对比中,家乡苏州如苏绣般的古典精致,便愈发有了显现。在姚兰眼里,苏州不仅有传统与古典,更蕴含活力与创新。“这里的节奏刚刚好,有非常多人文历史的底蕴值得去学习、传承。”在苏州这座优美的城市中,姚兰寻到了良好的心态,将创业、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兼顾得当。

自小母亲学艺经历对她的耳濡目染,镌刻的苏绣记忆与肩负的传承使命,还有身边一群“不谈事儿”的朋友……

想做的事就在眼前,最好的人也都在身边。

访谈进行时

06丨回忆清华:

情怀促奋进,精神激担当

访谈最后,姚兰再次谈到清华对自己人生信仰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观看《马兰花开》,在姚兰的清华岁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华教给我最多的是做事的格局和态度——想问题时要更有情怀一些,不要一直想着小我,多想一点大我。”

“包括前年看《无问西东》的时候,你会因身为清华人而有自豪感。虽然我是一个很渺小的清华人,我无法去造两弹一星,我也无法在尖端科研领域做出很大的贡献,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清华毕业生,但这种家国情怀还是会时刻在心底敲响一个警钟——作为清华人,是有底线的,有些事该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是别人可以不做、但你需要去做的……”

清华应当是培养有情怀、有高度的人的。

“虽然我们还远远不够,但这是一种追求吧。时刻带着母校的一点精神,在生活中,在工作里的每个方面都对自己有点要求在,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姚兰与访谈支队合影

访谈感悟

与姚兰学姐交谈,感受到她谈吐间的温柔气质。听姚兰学姐介绍苏绣作品与背后故事,感受到苏绣人的自信与自豪,数国礼如数家珍。而作为清华人,在行业践行文艺工作者的担当。(朱滢)

早先听说苏绣制作精良,有收藏价值,以为苏绣作品只能被放在“神坛”上,而姚绣品牌馆一行让我看见了苏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姚兰学姐将她的非遗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即以设计创新为其赋能,一句“保留传统非遗文化的最好方式是让它成为生活日常”如一声醒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李一诺)

姚兰学姐在访谈中提到的“清华精神”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清华人,我们的眼光不应只局限于当下的自我,在有能力时,可以“多考虑考虑大我”。除此之外,学姐对非遗传承的想法——高度和广度双轨并行令人印象深刻,保留顶级苏绣水准的同时,也建立苏绣和生活的联系,走向更广阔的受众。正如学姐所言,“使用,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每一件苏绣作品背后不仅是绣娘的技艺和汗水,也是中国故事的延续。(陈思雨)

支队员为姚兰学姐准备的礼物

(资料提供/圆桌博艺实践支队)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