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张钹教授莅临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
2021.03.30

海报

2021年3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教授莅临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以“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本场讲座也是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2021年春季学期的首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教授

讲座在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A301报告厅举行,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冬江担任学术主持。同时,本场讲座还通过学堂在线、雨课堂及清华大学微博、抖音、快手和B站账号线上直播,新华网同步线上直播,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大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

清华美院副院长杨冬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张钹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讲座伊始,张钹教授开宗明义,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什么是(人类的)智能”“计算机会有智能吗”“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艺术”四个问题,随后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的影响。

讲座现场

张钹教授通过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音乐作曲、绘画三个方面的应用案例,给出不同类型艺术创作难度的排序。他认为报告、小说、诗歌、绘画、音乐的创作难度是递减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人工智能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语义问题。张钹教授提到,人类的艺术创作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行为,而人类的感性主要来源于观察,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感性计算模型——深度学习。他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些案例,包括人脸生成、肖像画生成、文本生成、计算机作曲等,也谈及人工智能艺术将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涉及隐私、知识产权、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教授在讲座中

最后,张钹教授讲述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面临的挑战与今后的道路,他认为单纯的知识驱动或数据驱动的道路都不可能走向真正的创作,达到人类的创作水平,只有将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发挥艺术家的作用来提高人工智能艺术的水平。这条道路还很困难很漫长,需要人工智能专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张钹教授的讲座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将成为未来新的行业关注点。其中,人工智能将成为大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讲座中,从第一代人工智能、第二代人工智能到今天的第三代智能,张钹教授为听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人工智能历史发展的画卷,并提出“重新认识和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将这一问题摆在了现场众多艺术创作和设计工作者面前。

在讲座最后,现场师生与张钹教授就艺术创作未来发展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现场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邀请艺术与人文领域的资深教授、学术名家执讲,旨在搭建前沿的学术思想交流平台,及时感知并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探索艺术与人文发展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系列讲座立足于通识教育理念,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面向清华大学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本讲座也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之一。

(文、图:教务办)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华体会(中国)